村网通总站 保安堡村 baoanbu.nync.com 欢迎您!
2月 28日,百度眉县吧里出现一则由河南信阳人发的帖子,帖子中说“ 1489年,张晔曾到河南信阳光州(今光山县)当县令,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叫张大良、张次良和张季良,如今在河南信阳的光山县和新县已有几千张氏子孙。张晔的墓碑上刻着他的祖籍是陕西眉县。他们的家族在眉县寻根问祖。希望广大眉县朋友能提供有关张晔旁系后代的相关信息。”发帖人留下了联系电话。
然而记者发现,这一帖子出现后,只有几个网友询问或发出感叹,并没有引起网友太多的兴趣和关注,更没有人提供相关的信息。
那么,帖子内容是否真实?记者拨通帖子后面的手机号码核实。接电话的人称,他叫张荣柱,是张晔的第 22代孙。网上的帖子是他和本族叔父张世峰、本族的弟弟张硕和张荣良一块商议发出的,因为先祖张晔的墓碑和祖传的家谱上都写着张晔祖籍在眉县,他们欲通过网络寻根问祖,但几天过去,并没有太大的收获。
张荣柱代表张氏家族对本报对他们寻祖的关心表示感谢,并希望本报能帮助他们寻祖,以完成他们的夙愿。记者希望他能提供一些有力的证据,以便帮助他们寻根问祖。
口口相传 县令先祖来自眉县
一天天过去,记者与张荣柱通过手机短信保持联系,并告诉他该找什么样的证据。 3月 16日,记者又电话采访了张荣柱,对其在河南的先祖张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。
张晔从小聪明好学,明代弘治二年( 1489年)从陕西眉县到河南光州做县令。张晔到任光州时,当地黑恶势力十分猖獗,百姓不得安生,诉讼不断。说是有一年,一位富户人家到县衙喊冤,称自己叫高端,当地有一个叫“歪歪头”的恶棍常常欺负他,并称要霸占他家的财产和妻子,他上前阻挡被打折了腰。没想到这“歪歪头”得知此事,还未等过堂受审就很快用钱买通了县令,在后来的每次受审中,“歪歪头”都在大堂上一口咬定,高端身上的伤是自己撒泼摔的,与他无关。受贿的县令就大骂高端是无事生非耍无赖。如此一来,助长了“歪歪头”的霸气。走在大街上,谁碰上他他就打谁,后来更是气焰嚣张,不但欺负良家妇女,大白天还要拉着高端的妻子睡觉,高端再到县衙诉冤,县令竟讥讽“你连个女人都占不住,只能说是无能罢了。”不断的诉冤,不断的过堂受审,县令吃了原告吃被告,吃着吃着官司未了却调走了。高端又给新任的县令喊冤,县令还是解决不了。再给下一任县令诉冤屈,竟挨了一顿饱打被赶出了县衙。就在高端一年接一年的告状中,“歪歪头”霸占了他家的财产和妻子,他只能流落街头。当靠乞讨度日的高端对腐败的官员已失去信心时,听说从陕西来了个新县令张晔敢为民做主,于是再次抱着一线希望来县衙喊冤。听了高端的诉说,张晔流下了同情的泪水,随后便微服私访,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查清了“歪歪头”横行乡里的犯罪事实,将恶棍就地正法。
从此,“光州来了个好官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县,百姓纷纷到县衙诉屈说冤,张晔又连断了二十多起案子,光州的社会治安好转了许多。因为张晔廉洁奉公,勤政务实,所以深受百姓爱戴。但几年后张晔却因积劳成疾,病故于光州。张晔死后,人们得知由于他做官从不领俸禄,家中竟一贫如洗,受恩于张晔的高端便将自家的一块地送给了张家,取名感张洼。张晔的长子张大良在此落户。
张荣柱告诉记者,据他的父亲张世顺说,上述故事都是 500多年来,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来的。
六百多年 张晔后人繁衍至四千
张晔死后因家穷,几个儿子无力将他的遗体运回眉县故里,就安葬于光州县城附近,墓志铭上记录着他的生平。他的三个儿子就此定居河南,张大良落户感张洼村,二子张次良和三子张季良都在光州县城不远的地方以种地为生。遗憾的是,张晔的墓在“文革”中遭到破坏,就连墓碑也没了踪影。而可能因张大良为庶民,他的坟墓却在感张洼村一直保留至今。
张荣柱说,关于这些事,他们先是从父辈人口中得知,后查阅家谱和《光州县志》得到证实的。民国年间,光州县更名光山县并划出一部分新增了新县,本来的一个张氏家族归属了两个县。据他父亲讲, 100多年前,还有一支张族人南迁广东,他幼年时,广东的张晔后裔一行几十人还曾回光州祭祖。如今在新县,县城有张姓约 200人,八里畈镇感张洼村有张姓 400多人,八里畈镇郑坳村有张姓 50多人,浒湾乡坳刘家村有张姓近100人;在光山县城关镇蔡桥村有张姓2000多人,泼河镇张坳村有张姓约 800多人。以上指的只是张姓人的父辈居住地,还不包括近年来在外定居的张姓人,粗略计算已超过 4000人。父辈的老人常常一遍又一遍重复先祖的故事,并告诉他们,分布在光山和新县的张姓人都是张大良、张次良和张季良的后人,也就是张晔的后裔。张荣柱说,因为有家谱作证,虽然张姓人居住在两个县,相距最远的有 60公里,但过年过节他们偶尔还来往,清明节还一块祭奠先祖。
一本家谱 引出网上寻根行动
那么,历经战争、灾荒和“文革”,张家的家谱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呢?
张荣柱说,听老人们讲,多少年来一代一代,家谱都是由本族的族长保管,过些年予以修订。他最初只是听说过家谱,首次看见家谱是在大伯父张世
胡家中。那是 10年前的一天,他偶然去大伯家,发现大伯打开祖传下来的老木箱子,小心翼翼拿出了一本线装的古书,书残缺不全,纸质已经发黄,上面的字全是用毛笔书写的楷体。他问这是什么书?大伯神秘地告诉他,这是张家的宝贝。他一看,原是张家的家谱。大伯说,家谱已有一百多年了,张家一代一代的人都珍藏着它,从清朝传到了今天。“文革”中,邻居一位不识字的积极分子到他家串门,说旧本属于“四旧”,就在家谱上撕了几页卷旱烟吸了。他叹了口气,就一再叮嘱张大伯:要把家谱保管好。后来他们本族的人大部分也见到了家谱。
记者了解到,虽然张家的后代看了多次家谱,但并没有想到在祭奠先祖张晔以外再寻根问祖。 2009年清明节给先祖张大良整修坟墓,感张洼村的张姓人又聚集在了一起,看着先祖陈旧的墓碑,老人们感叹不已。张世胡对后辈人说:“记住,我们感张洼村人的祖先叫张大良,老祖先为张晔,是从陕西来的啊!”张世胡接着说:“树高千丈,落叶归根。孩子们,不论你们以后干了多大的事,都要以老祖先张晔为榜样,不要忘了祖宗啊!”老人的一番话,在后辈儿孙的心中引起反响,同住在感张洼村的张荣柱、张世峰、张硕和张荣良就协商,是否可以寻找张家在陕西的根。
张荣柱和张荣良经商,张世峰在外打工,张硕为国家公务员, 2011年春节期间聚在一起,又提到寻根的事。但是陕西省那么大,到哪儿去找呢?他们再次仔细查看家谱,发现家谱前言的一页右上角书写“叔太公,张公讳戬”。老人们说,当年老祖先张晔的墓碑上还刻有“张晔祖籍为陕西凤翔府郿县”的字样。张戬为谁?郿县又在陕西的那个部位?他们很快上网查询得知,张戬为北宋时期大哲学家张载的弟弟,而郿县就是现在隶属宝鸡市的眉县。于是他们在眉县吧发出了寻根问祖启事。
张载后人信阳张家为张戬后裔
3月 16日,记者收到了张荣柱发来的家谱照片,发现家谱前言的一页除书写“叔太公,张公讳戬”字样外,正文写道“庚戌三年夏四月贬监察御史里行张戬(载之弟)知公安县戬屡言王安石乱法故黜”等等,叙述了张戬在仕途上的遭遇。
记者查阅相关资料获知,张戬,字天祺,号临渠。宋仁宗天圣九年( 1030年)九月生于四川涪陵(今属重庆),时值其父张迪任四川涪州知州。张戬五岁时他的父亲病故在涪州任上,家议归葬原籍开封,五岁的张戬随母亲和兄张载护灵柩出四川,走汉中,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。闻前方发生兵变,加之路费不足,实在无法前行,便将父葬于横渠大振谷口迷狐岭上。从此随母与兄定居眉县。
张戬不满 20岁就被选为乡贤贡生。24岁那年一举中进士,被任阌县(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)主簿(负责户籍文书的佐贰官员)。不久又被调移凤翔普润(今陕西凤翔麟游交界处)任县令,还没到任,又被调秘书省著作佐郎(协助整理修史的官员),不到两年,又被调往陕州云实(今河南灵宝)任县令和渠州怀安军金堂县事(今四川渠县),后又调任陕西蒲城知县。熙宁元年( 1060年)又被调为太常博士(中央研究礼仪的官员)。熙宁二年被召为监察御史里行。熙宁三年( 1070年)与王安石在变法上发生激烈矛盾,其言得罪了王安石,先被贬为江陵公安县(今湖北江陵),还没到任,又被贬为河南夏县转运使 (主管财政的官员)。熙宁九年( 1076)春,再度被贬为凤翔府司竹监(主管收竹子的官员),同年三月突患急病去世,时年 47岁。
记者发现,信阳张家家谱上关于张戬的生平记载和张戬传记上的记载是一致的。
如此看来,信阳的张家与大哲学家张载就有了联系。那么自己是否为张戬的后裔,和张载同为一个张字呢?张荣柱他们疑惑的是,张载为宋朝人,而先祖张晔出生在明朝,之间有几百年却无从考证,他们也没有确凿的佐证来证明。然而,他们家的家谱上却明明写着张戬和其兄张载的名字。
两个张家是否真是一个祖先?记者采访了多年从事张载研究的张载第 28代孙张世敏先生。听过记者介绍,张世敏说,根据家谱的内容可以初步判定,信阳张家应该为张戬后裔。他通过多年的考证得知,江西南昌,江苏扬州、无锡,河南洛阳、南阳,湖北武汉等地都有张载的后裔,其中南昌和武汉有两万多人。近年来,他又与江苏常州张戬的后裔取得了联系。因为在历史上,南宋和元朝曾发生过大的战乱,张载和张戬的后裔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,他们中有的家族的家谱有记载,有的因为种种原因,在家谱中没有记载先祖只是口传,有的则隐名埋姓,逢太平盛世才相互取得了联系。信阳张家能主动联系寻根问祖,他们表示欢迎,也希望能见面认亲。
3月 29日,张世敏打电话联系上了张荣柱,并告诉他常州张戬后裔的电话,以便让信阳和常州联系,对证家谱,寻根认祖。